首页 > 都市小说 > 民国小百姓 > 民国小百姓 第95节

民国小百姓 第95节(2/2)

目录
好书推荐: 风象能别谈恋爱吗?(强制 np ntr) 极端天气 别救我,睡我就好 归澜 秋雨有来信(校园 1v1 h) 穿越进黄油的我今天抽到了什么马赛克? 群鸟沉默时 徐總他是自願的【限】 采薇(产乳 NPH)

民国小百姓民国小百姓 第95节

125 邀请

付鸿民是什么人, 春妮或许无法完全断定。但这几个月打交道下来,可以看出,他完全不擅于经营。

这样不擅经营的付鸿民, 却有可能有不止一笔来自国外的巨额汇款。这一笔笔的巨额汇款, 极有可能就是令他能够在海城挥金如土,广结善缘的秘密。

春妮本能地觉得,这里面有猫腻。

可惜这两人匆匆交谈了这两句,付鸿民再次回到了义卖会拍卖场。

再之后,春妮熟识的那个付鸿民便回来了。

他一举拍下鲁远大师的田黄石印章,又买了一幅花鸟画,最后压轴的周景山巨幅中堂没有拍到, 但也花两千块钱,买到了江致清捐赠的前朝画师所画的《猛虎图》。

义卖会结束后, 他亲热地揽着陈济的肩头,两人哈哈笑着走了出去。

因为这次准备的拍品数量多,质量却良莠不齐,义卖会原本作出了有拍品可能会流拍的准备, 没想到所有拍品全部被拍完。周老先生的义举,成功为学校筹集到了价值超过八千块现大洋的善款。

八千块听上去多, 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还不到四块钱。这点钱买白米吃,堪堪十斤, 再附送二两砂子。

但大洋在市面上一向抢手,义卖会上买书画的人, 很少有这么多大洋兑换,有一些用法币,还有一些用其他货币。钱币兑换之后, 这部分的价值又要折下来一些。

但这年头只要能吃饱,谁还管白米不白米,没得吃的时候,最便宜的糠秕混玉米棒子都吃得,这已经是预计之外的巨财。

学校老师和学生从上到下个个喜气洋洋

,校长拉着周先生等几位大师,感谢的话说了又说,原本想掏钱请老先生吃饭答谢,老先生自然是拒绝了。

不过周老先生答应在海城逗留期间作他们学校的书法顾问,定下每周为学生上一节书法课的课程,还有几位书画大家也答应有空为学校学生来上课。

其实这些书画大家们来学校上课,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只要他们肯来,不愁学校没有跟他们加深关系的机会。这些人可能本身不那么有钱,但通过他们,就有机会进入更顶级的圈子,从而为学校募集到更多款项,获得更多资源。

方校长原本不耐烦跟人交际应酬,只是为了学校勉力为之。恰好这些大师中,亦有许多脾气孤僻怪异的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方校长让林老师帮他捉刀,逢年过节书信一封,薄礼二三,不过分骚扰,反而对了他们的脾气。

慢慢地,他们若是出席什么活动,有时也会愿意带挈方校长一把,要么带他同去,要么帮忙宣传学校。

有他们帮忙宣传,学校吸引了一些真正有余钱有善心的人家来参观,这些人可能不那么有钱,但很多人参观之后,表示愿意资助学校一两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供他们完成学业。

还有一些企业听说大名鼎鼎的“睡美人”是经过学校学生的手做出来的,竟无形中提升了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选择一些基础扎实,学习用功的学生提前资助,学生们需要做的,则是同他们签订合同,毕业之后去对方工厂工作。

不过这是个朝不保夕的年头,资本家都是逐利的。即便他们提前看好一些学生,资助的绝大多数也是年纪最大,即将在六月份毕业的那一批。学校刚收的那批小萝卜头,还是要靠他们自己来养。

对于这些企业类似挖角的行为,校长不止没有不高兴,反而还乐见其成。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工人将会选择在温南招募,不可能有那么多学生愿意跟着搬到大山里去。随着工厂的悄悄搬迁,以后还会更多学生滞留。这些留在海城的学生光靠学校在海城的这点产业,根本无法消化。

现在有慧眼识珠的企业愿意提前投资,再好不过。

关于工厂搬迁的问题,山下友幸作为监事,对这样的重大事件自然也是知情的。但他知道的,是工厂将会搬到明州,所以,在接下来的搬迁中,工厂的绝大部分机器会落户到明州,只有一小部分会真正去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但工厂整体向好,今年必定会扩大生产规模。校长和春妮他们早就决定,新增的机器设备将会放到温南。

而整个三月,因为天气回暖,道路变得好走,除了在忙活义卖会的事,主要就是搬迁和定制新机器。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山下友幸进行的。

自从他去年秋天在学校里忽悠学生,希望他们到津市倭国人的企业做事之后,有几个学生竟真的被他说动,打算去津市看看情况。校长知道后,来了个釜底抽薪之计,他通知那些学生,说不按课时毕业的学生,学校将会按照规定,予以旷课处理,旷课超过一定课时,将会直接开除或劝退。

学校兴办这么长时间,就连像严广福那样染上恶习的学生都没被开除过,校长突然要放这么狠的招,当即吓住了那些学生们。

学校虽然开设的有一到三个月的短期班,但木工手艺速成不了,因此,学木工的学生学校统一要求最低两年毕业。

哪怕那些现在在学校工厂干着的工人,他们身上也挂着学生的名义,不忙的时候,还要去学校把课补回来呢。这个规矩,是工厂成立之初就立好的,没人敢有异议。

学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相当有效的敲门砖,反正最近一批毕业的学生在六月份,不剩下多少时间,那些心思有所浮动的学生们很快重新安定了下来。

校长原本防备着山下友幸有其他动作,但他一计不成,从那以后,竟然哑了炮。又过了几天,竟然开始迟到早退,等到寒假放完,义卖会开始,几乎一整个月里,没两天能看到他的人影。

也不知道,他是被别的事牵走了心神,还是真的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反正他只是工厂股东的监事,正常工作只是需要监察一下工厂的财务和重大决策,原本就不需要每天来坐班。他盯得不那么紧,学校开心还来不及,更没人去过问他的生活。

他们只知道,山下友幸后来出头组织了一个互助小组,邀请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加入小组,将自己的困难向小组成员倾诉,让大家拿出方案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这种小组有点像海城工厂内部普遍流行的基督姐妹互助会的形式,工厂里那些参加姐妹会的工友们定期组织谈心会,互相倾诉生活与工作中的委屈和压力。如果有会友遇到困难,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抛开它的宗教色彩,这样形式的互助会,对于那些生活苦闷,工作繁重的工友们而言,是不错的发泄和心灵寄托的途径。

最开始,有人顾忌到这个互助小组由倭国人成立不敢加入,但山下真的从此撂开了手,并没有参加过互助会的日常活动,时间一长,聚在小组,有困难的学生们慢慢多了起来。

学校不鼓励学生信教,一直没有人想起来组织这方面的互助会,倒让山下友幸钻了这个空子。毕竟学校只能勉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学生们生活和家庭上的重负,学校能帮的很有限。

因为他不是拿钱去收买人心,校长他们自然不好强硬干预,只是安插了几个学生加入小组,观察小组成员的动向。

据学生们反馈回来的消息,这个小组真的就是个单纯互助的组织。他们每周日举行活动,活动地点有时在宿舍,有时在学校,视情况而定。除此之外,跟学校其他学生的小团体没有哪里不一样。

学校每天面临的事情那么多,不可能时刻关注这个默然不出声的小团体。一段时间之后,校长除了让学生们定期汇报他们的聚会内容,不再随时盯着这个互助会不放。

他们有别的麻烦需要解决。

学校与出名带来的名气相比,随之而来的,不是没有坏处。

比如学校面临的摊派多了起来,每个月的救火费也翻了番。尽管巡捕房的人是怕了春妮他们,但作为基层,上面有命,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来收钱。

春妮他们也不可能什么事都硬顶着不配合,只能派出王老师,韩老师等擅作水磨功夫的人才们去跟工部局那些老爷们打交道,帮学校争取利益,而校长则更加努力地去结识权贵,以期在这样的时局中获取更多的筹码。

春妮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接到江婉玉的聚会邀请。

江婉玉,是江致清的第二个孙女。

在此之前,作为工厂不可获缺的人物,不是没有其他人单独邀请她聚会。但她每天这么多事,哪有功夫陪他们这些富人们嬉游?除了校长要求的之外,其他的,她均拒绝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