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第44节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第44节(2/2)

目录
好书推荐: 各取所需(高干h) 猛兽隔离区(校园1v1) [古埃及亲姐弟]尼罗河眼泪 1v1h强制爱 不止喜欢 知知乖,两个主人都要哄 (强制) 娇惯(校园1v1) 风雪又逢春 恶犬饲养手册(1v1破镜重圆 H) 心之全愿 锁定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第44节

既然如此,只能做最简单的卫生间。

小小砖头房,里面抹水泥,砌个小平台,再放两小木桶,也算是这年头的顶配厕所。

当天晚上,除夕夜,魏岱在部队食堂吃过团圆饭后,又悄悄地推着车来清垃圾了。

地上许多沙子和木头,把卫生间搞好后就得开始装修房子,得把院里的东西清走一部分才好装修。

来来回回跑十多趟,不但把沙子木头砖块给清完,还将院里杂草拔个干净。

月亮高升,魏岱直起腰擦擦汗,抬头望着月亮,忽然觉得那些年少时看不懂的酸诗也是有点道理的。

看到月亮,真的会想起家。

本想收工会去,可这会儿又不想了,提早一天干完嘉嘉就能提早一天来。

夜深。

冬天的夜晚非常寂静,既没有田间呱呱叫的青蛙,也没有树林里“知了”个不停的知了。

闻嘉嘉没打算守岁,上辈子连春晚都没法使她守岁,何况现在。

今天忙一天了,闻嘉嘉累得要死,把东西稍稍整理一下后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再睁眼,已是大年初一,1973年的大年初一。

闻春和闻萱穿着先前做的,只穿过两回的新衣服,带着闻嘉嘉用旧布给她们缝的小包,出门拜年去。

她们去拜年,闻嘉嘉也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小孩儿。

等终于消停点儿了,闻嘉嘉还得带着闻春和闻萱去河沟乡拜年。

虽说没和公婆住一起,但该有的礼貌还是得有。

其实前几日魏父魏母就提过要不要去河沟乡过节。只是闻家父母去年才去世,总得留家里一年,闻嘉嘉便拒绝了魏家父母。

对于去河沟乡,闻萱不太乐意。

她牵着闻嘉嘉的手,不停问:“小姨,我们还会回家来的吧?”

闻嘉嘉:“会。”

“是在家睡觉的吧?”

“是。”

她忧心忡忡:“我晚上不跟你睡就睡不着,老是被吓醒。”

闻嘉嘉:“……”

她发现闻萱现在说话是越来越像大人了,鬼精鬼精的。

河沟乡的年和浮阳差不多,习俗差不多,吃食上也差不多。

让闻嘉嘉很惊喜的就是魏成才做饭很是好吃,他把闻嘉嘉带过来的扁肉包好后放到油锅里炸,炸完再煮汤,那味道和普通扁肉完全不同,比肉丸汤要香。

魏文珠带着两孩子满村玩,因为魏家的关系,她们好不容易瘪下去点的小包又满了,里面装着瓜子花生,还有几截甘蔗。

冬天没啥水果,甘蔗是好东西。

河沟乡种了好大一片甘蔗,浮阳也有种。但浮阳的甘蔗多是卖给糖厂,只留下一部分,闻嘉嘉得到两根,没两天就吃完了。

这会儿见闻春和闻萱兜里有,闻嘉嘉这个小姨二话不说,拿起来细细就啃。

嚼吧嚼吧嚼吧,清甜的汁水充满口腔,仿佛把这段时间肚里积攒的油水都给刮干净。

离开魏家,闻嘉嘉又是大包小包。魏父魏母确实是老好人,吃喝完全由着闻春和闻萱。

还好今天多带了些钱来,要不是塞给老两口20元钱,闻嘉嘉都不好意思回家。

——

时间过得很快,春节后没多久,各地就得翻地。

浮阳大队的肥已经沤好了,今年的沤肥法子闻嘉嘉贡献出一份力,搞得她怕怕的,生怕这肥不行,耽搁生产。

当地沤肥多是在初冬,闻嘉嘉需要她去提醒村里人稻壳也能拿去沤肥,谁晓得人家老农民早晓得了。

在农村,稻壳往往都是和秸秆一同放田里燃烧充当肥料的。

既然如此,闻嘉嘉提醒时也不必弯来绕去,瞅准机会,对正在田埂边思索明年该怎么安排农活的方队长道:“队长,我瞧书上说,炭比灰好。你说咱们这些稻壳烧成炭用来沤肥,会不会比烧成灰来得好。”

方保国嗒吧嗒吧抽着烟,不甚在意:“你说的灰和炭不是一回事儿吗?”

闻嘉嘉科普:“当然不是!炭它比灰吸水,能净化还能保湿啊。”

方保国是老农民,对保湿啊净化啊等高大上词汇搞不太明白。

但是吧,他这人天然对知识分子有种莫名的敬畏。闻嘉嘉这种架势一起来,他就不由得认真听。

方保国凝思片刻,转过身,用烟杆尾巴敲敲地面:“书上有说?你仔细说说。”

闻嘉嘉便把炭能吸附空气中的湿气,还能通气的特性说了。

“比起烧成灰,烧成炭后的稻壳和牲畜粪便、腐烂树叶这些东西混合沤的肥,要比没加炭的肥好得多。”闻嘉嘉解释道,“这就跟东北那边的黑土似的,还保湿保温透气,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