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70节(2/2)
红楼之挽天倾红楼之挽天倾 第70节
&esp;&esp;既然东虏铁骑纵横,那就着州县地方招募河北敢战之士,组建乡勇团练,护卫桑梓。
&esp;&esp;内阁首辅杨国昌皱了皱眉,手持象牙玉笏,躬身说道:“圣上,此策大耗钱粮,如果只是由地方士绅自筹,恐有宗族地方畜养私兵,长此以往,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esp;&esp;他认为此策当真是祸国之策,楚党误国啊!
&esp;&esp;李瓒正是湖南人,这位大学士出身荆楚之地,身形颀长,面容瘦削,颌下留着美髯,是隆治十八年丙辰科的榜眼,也是翰苑词臣出身。
&esp;&esp;其人长于兵略,擅谋军机,从翰林院外放之后,历任河南参政,河南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加兵部侍郎衔贵州巡抚,平定土司叛乱后,升任兵部尚书,调任中枢。
&esp;&esp;陈汉也仿明制,于省一级设巡抚,往往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而巡抚常称中丞。
&esp;&esp;李瓒算是崇平帝在潜邸之时就赏识的臣子。
&esp;&esp;李瓒慨然道:“州县自筹军粮,兵部发以告身,权作临时差遣,彼等功成之后,予以币帛爵俸禄厚养,这样兵部不费一兵一饷,而收数十万之卒,杨阁老为何不允?”
&esp;&esp;杨国昌管着户部,对钱粮自是敏感,方才就辩论过一波,李瓒以此解说,倒也并无不当。
&esp;&esp;“那为何不将燕赵敢战之士募入新兵,编入行伍,受朝廷节制号令?说来说去,还是你兵部,”杨国昌反问说着,苍声道:“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长此以往,乱政之始!”
&esp;&esp;在他看来,这就是祸国乱政之策。
&esp;&esp;“彼等受天子封赏,名器权位操于天子,一言可予,一言可夺,如何乱政?进退调度,自有兵部行文,何言征伐不自天子而出?”李瓒面色淡漠,据理力争。
&esp;&esp;杨国昌沉声道:“青史昭昭,斑斑血泪,地方兵马自筹,州县各自为政,唐时藩镇之祸殷鉴未远。”
&esp;&esp;当初黄巢起义将地方打成稀巴烂,唐廷中枢无力剿灭,只能给地方藩镇松绑,自此中枢渐渐令不出长安。
&esp;&esp;而远在三国之时,黄巾为祸,当初的天子宗亲刘焉,也向灵帝提出恢复州牧之策,而后灵帝允之,大范围的给地方松绑。
&esp;&esp;中枢与地方的关系,可以说贯穿了郡县制封建王朝的始终,宋时汲取前唐教训,收人事、财权于中枢,明时于地方分三司,后又设巡抚为常例,可以说都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复拉扯。
&esp;&esp;纵然是后世都有论十大关系,中枢与地方的关系。
&esp;&esp;原文如是写道:“巩固中枢统一领导,扩大地方权力。”
&esp;&esp;说白了,既要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要兼顾中枢威信,号令如一,这本身就一个客观难题。
&esp;&esp;尤其是王朝末期,中枢国家机器失灵,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不给地方松绑,农民起义军剿灭不定,流窜多省,但给地方松绑,就有乱政之忧。
&esp;&esp;地方割据,武夫当道。
&esp;&esp;而现在杨国昌显然认为让地方官吏士绅办团练,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试探,这个口子一开,下一步怎么操练、号令这些团练,是不是要给北境的州县更多的权力?
&esp;&esp;那时,天下省道州县,时有贼寇蜂起,是不是也要给他们权力?
&esp;&esp;李瓒沉声道:“我大汉不是前朝,而今国家武事不振,正要效前汉,于河北等地行权宜之计。”
&esp;&esp;杨国昌摇头说道:“只怕此例一开,就要天下大乱了。”
&esp;&esp;第105章 天子叹息,众臣心惊
&esp;&esp;大明宫中——
&esp;&esp;君臣几人正在议着边事,忽地,一个内监自殿外而来,躬身行礼,道:“陛下,戴公公传旨回来了,现在殿外恭候。”
&esp;&esp;崇平帝闻言,面色顿了下,倒也有意缓和大明宫中稍显剑拔弩张的氛围,吩咐道:“让戴权进来。”
&esp;&esp;迎着内阁首辅杨国昌、次辅韩癀,以及阁臣李瓒,赵翼,贺均诚的目光,崇平帝轻轻笑了笑,说道:“贾珩此子,上次进献三国书稿之时,与朕纵论古今,朕就观此子见识通达,聪敏过人。”
&esp;&esp;先前内阁虽已拟旨,但实际多承崇平帝之意,几位阁臣除却韩癀外,对贾珩虽有了解,但其实不深。
&esp;&esp;内阁首辅杨国昌皱了皱眉,倒也没有说什么。
&esp;&esp;四王八公的开国勋贵,早已腐朽不堪,再换承爵之人,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又能如何?
&esp;&esp;不多时,戴权从殿外而来,先是崇平帝躬身行了一礼,而后道:“圣上,奴才已向贾府传了旨意,特来复命。”
&esp;&esp;崇平帝道:“贾族中人,怎么说?”
&esp;&esp;大明宫中,杨国昌也是看向这位内相,苍老目光深处有着几分不喜,对天子重用内监,他规劝过几次,但天子圣心独断,不予纳谏。
&esp;&esp;见天子如此急切,韩癀儒雅面容上闪过一抹思索,不动声色地看着内监戴权。
&esp;&esp;李瓒、赵翼,贺均诚则是将淡漠、审视的目光投向戴权。
&esp;&esp;戴权迎着几位大学士的目光,面上笑容都是局促了几分,道:“陛下,奴才过去传旨之时,贾族中人刚刚除了贾子钰的族籍……”
&esp;&esp;崇平帝脸上的淡淡笑容敛去,皱眉道:“除籍?”
&esp;&esp;几位内阁阁臣也是皱眉,暗道
&esp;&esp;戴权道:“奴才打听了情由,好像因贾珍一事,贾子钰被族中指责没有宗族,遂除籍。”
&esp;&esp;崇平帝脸色青气涌动,冷笑了一声。
&esp;&esp;几位阁臣都是面色一肃,心头暗道,贾族中人此举,简直不可理喻。
&esp;&esp;国法大,还是族规大?
&esp;&esp;贾珍触犯国律,因罪失爵,贾珩作为受害之人举告于官府,正是国法煌煌,深入人心之举。
&esp;&esp;而贾族却除籍之事待之,简直不知礼数教化。
&esp;&esp;这就是武勋!